如何才能做出好茶,不只是品種,製茶的過程也是很重要,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製茶的過程。
第一步就是手工採茶,現在雖然有機器採收跟人工採收,但我們家的茶還是堅持人工採茶,而採收也有分,一心二葉,一心三葉的採法,茶葉葉面的完整與否攸關茶葉製造的品質,採茶過程中不能損傷茶葉,否則將降低茶葉品質。
第二步就是日光萎凋,採茶後的茶菁收集放在布上,經過陽光曝曬的「日光萎凋」,使茶菁的細胞內水分蒸發,隨著氧化的化學變化而發酵。原先青綠色的葉片經日光萎凋作用,漸漸轉為暗綠色,而葉片也因水分消失開始軟化。
第三步就是室內萎凋,也是靜置發酵,鮮葉經日光萎凋後,細胞膜的半透性已遭破壞,於是葉內開始進行化學及物理變化,後移入長溫的萎凋室內繼續萎凋,使內萎凋及攪拌是承繼日光萎凋所引發的發酵作用,使生葉發酵持續進行,直至葉片產生濃郁的清香後即停止發酵,這是半發酵茶類之所以滋味甘醇、香氣清揚的最重要步驟,在室內發酵的同時,也同時間進行搖菁攪拌,這是要幫助茶葉相互摩擦而破壞葉緣的細胞,這樣空氣才易於進入葉內細胞內,以促進發酵作用,也助於水分蒸散的平均。
第四步就是殺菁(炒菁),殺菁的目的是要用高溫來破壞酵素的活性,抑制茶葉繼續發酵,以免使香氣完全散失,而保留半發酵茶才有的獨特的香味。在以前殺菁機還沒發明的時候,老師傅都是就像炒菜一樣,用手攪拌,才有炒菁一詞的由來。
第五步就是揉捻,茶葉經過殺菁之後,茶身雖然已柔軟疏鬆,但扔舊狀片,所以需要經過揉捻的過程,使茶身緊結成球,並增加外型的美觀,且茶葉可因受壓揉之力,逼迫稍許汁液滲出黏附於表面,沖泡時可使茶素容易溶解於熱水中,已增加茶湯的滋味,這步驟通常都是由手工與機器同時間進行。
第六步就是乾燥,揉撚後的茶葉為停止其發酵作用,並使茶葉體積收縮便於儲存,須經由乾燥機烘乾茶葉,利用高溫破壞殘留再揉撚茶葉中的酵素,讓茶葉本身的含水量低於4﹪,揉撚成形的茶葉平鋪在盤中,一盤盤放入乾燥機中。為了能讓茶葉有裡至外確實達到乾燥效果,通常分為兩次乾燥,第一次乾燥程度約七、八分之後,取出茶葉回潮,待冷卻後再進行第二次乾燥。乾燥後的茶葉即稱為「粗製茶」或「毛茶」。
第七步就是精製,粗製茶完成後,藉由進一步的篩選分類讓茶葉品質趨於同級化,外觀的整齊劃一步但影響茶葉的沖泡滋味,更是消費者選購茶葉的一大考量。因此,精製亦是製茶過程中不可省略的一環。
製茶的時間都是分秒必爭,也要看天氣的好壞,從採茶進製茶廠到成茶的製作時間大概九小時至十五小時,每一個過程都謹慎小心,製茶的時間幾乎都是深夜裡進行,人們都在休息的同時,茶農卻還在辛苦的工作著,一直工作到天亮這是常有的事情,而我們在細品茶味的同時,也別忘了茶農製造的艱辛。